广西旅游导游词

时间:2022-12-15 00:08:27
广西旅游导游词14篇

广西旅游导游词1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广西旅游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西旅游导游词1

两江四湖游船 两江四湖是指由榕湖、杉湖、桂湖和木龙湖、漓江、桃花江所构成的桂林环城水系,两江四湖的水路贯通构成了桂林城市中心最优美的环城风景带。

水上游览桂林兴于唐代、盛于宋代,当时桂林城中,湖塘密布,水系发达,乘一叶小舟可尽览城中风景名胜。如今,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水系重现昔日兴盛,形成了一条能与威尼斯水城相媲美的环城水系,堪称中国一绝。乘船游览(夜游)两江四湖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新桂林城的首选方式。

作为桂林城市中心唯一的经典环游线路,游客乘船可观赏漓江两岸的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七星山、尧山、虞山、老人山、骝马山、宝积山、铁封山等十多座传统名山;桃花江河畔的舍利塔、虹桥坝、朱紫牌坊、独脚亭等名胜古迹;还可游览三大各具特色的主景区:中国古典园林——榕、杉湖景区,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桂湖景区,宋历史文化园——木龙湖景区;欣赏景区的世界名桥博览园、名花名树博览园、亭台楼阁博览园和雕塑博览园。

三个景区的园林绿化,或亭、台、楼、阁、园林建筑和名人雕塑,或名花、名草、名亭和桂林山水诗廊,或桂剧、彩调、曲艺、铜鼓舞和鱼鹰捕鱼秀,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秀美自然山水、深厚历史积淀与独特文化内涵。

广西旅游导游词2

贺州石林是我国惟一的由大理岩构成的石林,其他石林全为灰岩或白云质灰岩所构成。质纯色白的大理岩习称“汉白玉”,因此,贺州石林又被称为“玉石林”。贺州石林位于广西贺州市以北约18公里姑婆山南麓的新路圩附近,正好处在姑婆山花岗岩与古生代沉积岩的外接触带内,经研究对比,已得知其原岩为中、上泥盆统的多种灰岩,由于后来花岗岩侵入受热变质而成为大理岩。贺州石林形态类型多样,有柱状石林、锥状石林、尖峰状石林和剑状石林等,是一处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特别的外表形态

由于构成贺州石林的岩石岩性特别,大理岩质纯且经常有较粗大的结晶颗粒和易于被溶蚀,因此,由大理岩构成的石林与由灰岩构成的石林有较大差别,如大理岩石林土下溶蚀阶段可生成顶端十分尖锐的石柱,这此石柱在新近挖出的石林中尤为典型,因为大理岩易溶蚀且结晶颗粒粗,因此在石林露出地表后,其顶部极易被风化成圆滑状,而不像灰岩、白云质灰岩那样顶部表面常被雨水溶蚀成各种复杂的纵向溶痕,这一特点是其他可溶性岩类所没有的,也是大理岩地表风化的一大特点。

特殊的形成条件

据现有资料,对石林形成的“必备条件”,除普遍认为构成石林的可溶性岩石要“质纯”、“层厚”等条件外,几乎都提到了另一个条件——岩层产状水平或岩层倾角十分平缓,一般小于10°。而构成贺州石林的岩层不仅有厚层状,还有薄层状,而且倾角很陡,常超过60°,这在其他石林景区是绝不会有的现象,由陡倾角薄层岩层构成的贺州石林,是众多石林景观中的奇景。石林的生成与构成石林岩层的整体强度有关系,薄层岩石因为岩层间经常有成分差异而极易沿层理面剥离,层面是岩层中最脆弱的部位。一般情况下,岩层薄、倾角陡必然会影响其整体强度,若形成石林也极易沿层理面崩解,不利于形成高大石林,而构成贺州石林的岩层不论是厚层或是薄层状,都因受花岗岩侵入受热变质成为大理岩,原岩层与层之间已全部被“烧结”熔连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岩层的整体强度,因此陡倾角的薄层岩石也能形成高大的石林。

星罗棋布的溶井

发育有大量的溶井,是贺州石林的又一特色,据现有的资料,还没有一处石林分布区像贺州石林那样发育有那么多的溶井。溶井是地表水沿可溶性岩层裂隙交叉处快速下渗,向四周和底部逐渐溶蚀而成的圆筒状竖井。可溶性岩石在松散堆积物覆盖下的溶蚀速度比地表溶蚀要快,又因为大理岩位于花岗岩外接触带内,花岗岩风化形成了大量的松散砂状堆积层,这些松散堆积层在雨季时经常饱含水分,且极易向下渗透,产生很强的向下溶蚀作用,因此而生成大量溶井,这些溶井直径一般为0。8~1。5m不等,在贺州石林园区近山顶迷宫区和412高地一带分布十分密集,在“一线天”的中段也有两个直径达约2。5m的溶井。在半山坡和山顶“迷宫”区附近,有些溶井倒塌后残存的溶井壁像一个个躺着的巨大石槽,显行十分奇妙。与溶井形成的原理相似,贺州石林园区内还发育有大量深切溶槽和溶沟,也是雨水沿岩层裂隙向下及向侧面溶蚀而成,深度一般约8~12m,最深超过20m,这在其他地区的石景区内十分罕见。在巨厚的松散覆盖层覆盖下,可溶性岩石还常会生成横向溶蚀穿洞,这也是岩石土下溶蚀作用的直观证据。岩石在露出地表后地表水(雨水)是无法产生这种横向溶蚀现象的。

广西旅游导游词3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是你们这次游览的导游,我叫梁子彦 大家可以叫我梁导。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美丽的银子岩。

大家注意了,进洞后整个游程需要一个半小时,因洞内光线较暗、地面湿滑,注意安全。请跟紧我,不要掉队。

请大家随我进洞,这个洞从外面看和平常的山洞没有什么不同,可洞里藏着宝贝呢!银子岩是世界级岩溶艺术宝库。最为著名的景观有“三绝”和“三宝”。三绝包括:雪山飞瀑、音乐石屏、瑶池仙境。它们都是天然形成的。请看雪山飞瀑它是由一些石头长在一起,慢慢形成一个个大大的“雪球”,再由许多雪球叠加起来,看上去就像石崖上万道流水奔泻,形成一匹银瀑。这些石头银光闪闪,雪白晶莹,人们称它为“雪山飞瀑”。这组音乐石屏是由上百根石柱、石幔、石片组合而成的石屏,轻轻拍打它就会奏出空灵的仙乐。那边是瑶池仙境。你们看,这些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倒映在水中,并且颜色会随之变化,真是美轮美奂。许多人说:“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再往前走,可以看到三宝,它们是:佛祖论经、混天珍珠伞、独柱擎天。你们仔细看,它们都有雄、奇、幽、美的独特景观。而且混天珍珠伞还有“镇洞之宝”之称。

游客们,前面就是出洞口了。今天的银子岩游玩到此结束。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这迷人的银子岩流连忘返吧,欢迎大家明年再来银子岩做客。再见~

广西旅游导游词4

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桂平西山!我是你们的导游,叫我小韩就好了!大家在旅途中要注意安全哦!我们先了解一下桂平西山的基本情况吧!

今天我们来到的桂平西山,是座落于北回归线上的佛教名山,又名思灵山,因在桂平县城西约1公里处而得名。桂平西山主景区总面积约有13.47平方公里,海拔678米,是全国七大著名西山之一,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广西十佳景区。西山,被子誉为"南天第一秀山"、"秀盖南天",从南梁王朝设桂平郡治于西山起,逐渐成为游览胜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此处隐藏16088个字……江知府张筑“尧山”、“漓水”二坛,以祭祀山川,并写《尧山漓水二坛记》,把山川作为土地资源,江河资源加以赞美,呼吁加以重视、保护,以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台、坛均早废。1955年在旧址建拿云亭。

明月峰以高、险、峻、秀蓍称。高可摩天,雄踞江边,壁立木龙古渡头。峰尖如笋,山石逐层深进,渐次升高,登上顶颠,满城春色,田野奇峰,纵览无余。峰侧刻有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朱德总司令和徐特立老人。1963年以80高龄登上明月峰所题“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名句,给名山增辉。

四望山位于叠彩山西南,与东南之于越山相对,以山间径道相隔,山体面积3.32化顷。四望山“乱石纵横,枕籍排突”,他山稀有。登山可四面临眺,东面尧山、漓江,南有穿山、塔山、南溪、斗鸡,目之所游,群胜交集,山壁有唐元晦《四望山记》刻迹及清李少莲刻“玉叠蓬壶”4个大字,近年新刻我国著名作家芭盾等墨迹。山麓曾建普明庵,后在遗址建定粤寺。绡忧亭和定粤寺,均已早废。仙鹤峰位于明月峰的西北,海拔253.6米,相对高度101米,是叠彩诸峰最高的,山体面积2.1公顷。山腹有仙鹤洞,高约14米,底宽8.6米,长60米,面积516平方米。呈三角形,相传古时有二仙鹤栖息山峰上,好事者镌二鹤于洞口,供人瞻仰,因名“瞻鹤洞”。到了明代,明宗室第3代靖江王朱佐敬之曾孙朱镇山,在瞻鹤洞硕面壁修道;自号瞻鹤道人,据为别业,改名仙鹤洞。此后,峰和洞都以仙鹤为名,一直沿用。

仙鹤洞分两层。上层曾建“庆真阁”,祀真武帝,香火颇盛。明约结《古光尊师像诗》云:“傍崖间妙香,晨钟下空碧。”下层较宏旷,东西穿透,平整光滑,俨如长形拱顶大厅。东西两洞口成为借景窗口:东口面对明月、于越诸峰,层峦重叠,锦翠连山;西口面对城北,屋宇楼台,鳞次栉比。一洞之中,荟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

环碧园在叠彩山北白鹤洞下,与仙鹤洞相通。因“满园碧翠,环顾可得“而名,是清代桂林画家李秉绶所建,也叫李园;园中遍种反栗树,亦称板栗园,园已久废,李的姻亲张维屏,有《桂游日记》可窥环碧园之盛。据载,”园以洞为尢胜“,一园之中有”林屋“、”水壶“、”瞻鹤“、”明月“、”墨云深处“5个奇洞,最高的明月洞,皓月东升时满洞清辉;园中建筑遍布,有亭、台、堂、榭、圃、廊10余处,成为一代名园。

于越亭在叠彩山的于越山顶上,是一个8柱、3开、单檐、翘角、长方、四面开敞的亭阁。长10.6米、宽4.95米,高4.54米。面积51.47平方米。原为唐元晦所建,久废。1954年在原址上重新构筑,更名于越阁,阁名为美籍华人、美国迈阿密中国画院院长梁粲英女士所书。于越亭是游人多喜登临之处。宋人朱颜《访叠彩岩登越亭诗》:“不到越亭久,榴花经几红。江流寒泻玉,山色翠浮空,百越薰风里,三湘夕照中。”比较客观地写出了于越山和于越亭的特点。

康岩、素洞在于越山麓。洞北向,高3.2米,宽1.7米,长10.5米,面积约18平方米。1894年12月,康有为到桂林讲学期间,住在叠彩山景风阁,发现于越山下两个岩洞。以自己的字号命名,东叫“康岩”,北叫“素洞”,并摩崖篆名刻。现“素洞”两个篆字和题记尚存。

叠彩岩风洞之南,即前洞,是叠彩洞,因山得名,古称叠彩岩。高3.65米,宽5.6米,长12.5米。面积约70平方米。洞口有陈毅名句“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题刻,以及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叠彩山”3个大字。洞壁有佛像90余尊,为唐宋物,故又名福庭洞。

拿云亭在叠彩山明月峰顶,又名齐云、倚云、取其高之意。始建于唐,久废。1955年重建,1988年遭雷劈,再建,高约5米,面积19.36平方米。为红柱、单檐、攒尖顶、青苡、四面开敞之圆亭,柱间设坐凳,亭基三级,意谓上升九宵。香港书画家赵少昂为之书额。登亭眺瞰,目极无遗。

销忧亭在叠彩山的四望山上。唐会昌年间(841~846)建。元晦《四望山记》载:“山名四望,故亭为销忧。亭之前后,绵络山腹,皆溪梁危磴。由南而北,复东上叠彩右崖,至福庭石门,约三十余步。”亭久废。

木龙洞在叠彩山东麓,高4米,宽2~3米,长10米,面积40平方米,南北穿透。西邻明月峰仅数十米,南去伏波山约1公里,是龙珠路与驿前街必由之路。相传洞口原有盘曲的古树,洪水突涨时化龙入海,这个洞被叫作木龙洞。明天启间(1621~1627),督学曹学做了两条木龙,悬于洞顶,早废。叠彩山有通往木龙洞的路,明周进隆《再题叠彩山》诗,“重峦叠峰瞰江流,空明一径通人游”,道出了木龙洞的特点,木龙洞踞山临江,洞北约20米处,在一块巨大的蛤蟆石上,建有一座喇嘛古塔。宋谭舜臣《木龙洞游览题名》:“嘉祜癸卯(1063)寒食旬休,谭舜臣携累累石门,下临江岩,参唐代佛塔,览风帆、沙鸟、江山之胜,此为最焉,遂舟过虞山。”据此,塔为唐代所建,是广西最古的石塔之一。

宝积山旧名卧龙山,在叠彩区政府西北。与叠彩的四望山隔中山北路相对峙,海拔208米,相对高度58米,长350米,宽120米。山体面积7.75公顷,呈蟠龙状。北宋前,城池北门建在宝积与四望山间,山上筑有城墙,“城壁峻悄,皆斩崖火之”,有“铁封云锁“之誉。元代在山上建武侯祠,通称孔明台,宝积山也被称作孔明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移至南麓,清康熙间又重建于山顶。后毁于抗日战争烽火。山北有宝积岩、华景洞、华景塘。华景洞附近曾建有岩光亭、铁佛寺。洞深5、6丈,平坦敞朗,曲折深幽,可达孔明台。登台远望,前后左右为华景塘、桂湖、漓江、八角塘所拱,四周则观音、鹦鹉、叠彩、独秀、骝马、老人诸山环绕,北面峰峦常为岚气凝集,雨后初雾,紫雾笼山,景色独丽,有“桂岭晴岚”之称。唐宋时已成游赏胜地,壁间有宋明以来石刻10余件。1979年5月,在宝积岩内发现距今约3万年前人牙化石两枚、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等。宝积山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文物荟萃之地。

宝积岩洞穴遗址位于市区中山北路宝积山山腹。洞口呈三角形,为单斜岩层构成,向南距地面7-8米。岩洞面积968平方米。主洞之外,有支洞数个。本世纪70年代开始,洞内就不断发现原始文化遗迹和遗物。经过1979年发掘,推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三万年。

华景洞在宝积山北扉,高5米,宽17米,深50米,面积约850平方米。《广西通志》:云“(在)华景山下,岩诽东向,空明轩豁,有穴直通山后。由石径循雉堞南行,竟达武侯祠。”清查礼在游记中写道:“洞口高约十五六尺,广五十尺,洞中平坦轩豁,后有二个窦,一窦右折,黑暗不可下;一窦左旋通光,渐上渐高,长百五十尺,出洞有飞云台,台广三十尺,外为石栏,凭栏则城西诸山,历历在目。”唐元晦在洞前建岩光亭交题诗,“石静如开镜,山高若耸莲:笋竿抽玉管,花蔓缀金钿”。明清时建铁佛寺,毁于火,光绪间重修,并铸大铁佛一尊。洞壁诗刻多件。现封闭以培植食用菌。

华景塘在宝积山下华景洞前,宽120米,长60米,水面面积约7200平方米。明《桂胜》载:“横塘深广,晨飘霞绮,夕丽金波,得水而观益增。故唐元常侍晦建亭一,曰‘岩光’,以岩指水而写光也。”说明自唐以来得到名士、游人的青睐。塘畔遍植榴花,水光花色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广西旅游导游词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