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说课稿

时间:2023-01-06 11:43:37
诺贝尔说课稿

诺贝尔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诺贝尔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诺贝尔说课稿1

《诺贝尔》一课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紧紧扣住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这个主题。课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设计时,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文本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凭借对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诺贝尔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的精神。围绕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初读全文,整体认知。通过问题“诺贝尔发明了哪些炸药?”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查找答案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叙述线索。

二、品读课文5—9节,感悟发明艰辛,体会锲而不舍的精神。先让学生默读5—9节,圈画感人语句,想象画面,体会诺贝尔发明炸药遇到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并提出自读要求:边默读边思考诺贝尔在研究炸药时有哪些感人的画面让你深受感动,用“——”找到相应的句子。此时,学生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做做批注,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走进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接着,预设了三个最感人的画面根据学生发言顺序进行交流,通过读、悟、辩、想象说话等方法,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在范读、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教学手段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毫不气馁、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

三、抓住遗嘱内容,从设立奖项体会奉献精神

通过多媒体出示遗嘱内容,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诺贝尔那颗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而博大的心。进而明确诺贝尔奖授奖仪式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奖时间定在每年的12月10日的原因及重大意义。

四、拓展延伸:出示诺贝尔获得者化琴的故事,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在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要读出语文味来,语文味哪来?有位名师这样认为,语文课上就是要“咬文嚼字”,就是要品味文字的精妙,课堂上才会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因此在教学时,我积极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根据高年级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心去品析文字,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对世界观的认知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在对话中体会诺贝尔的毫不气馁与执着追求的精神,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诺贝尔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了诺贝尔献身科学的锲而不舍的可贵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的人格,并从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份教学设计真实体现了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语文文字的训练是丰富的,到位的。在品析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特别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这样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展开调查,了解拓展性阅读的现在时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怎样呢?为此,开学初我在班级中作过如下调查:

(1)你认为小学生应该开展课外阅读吗?a、应该b、不应该c、无所谓。( )

(2)你喜欢哪些课外书籍?a、科普类、b、中外名著类 c、故事、美文类 d、历史、漫画类( )

(3)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展课外阅读的?a、老师布置b、家长强迫c、自己喜欢( )

(4)你每周开展课外阅读的时间是?a、超过3小时b、1-3小时c、不到1小时( )

(5)你读过哪些名著? 为何选择这些名著读?a、老师布置 b、家长强迫c、自己喜欢d、考试需要( )。通过调查,我发现,83%的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但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还不足2小时,对阅读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即使读也基本上是我这个语文老师和个别家长的要求;学生大部分学生喜欢读的还是童话、寓言、历史故事、小美文类,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更是凤毛麟角。

二、以身作则,激发拓展性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花了很多心思,强性布置、友好商量,但都不怎么见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从自身作起,在情感和行为上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知加入阅读的行列的捷径。那是个课间,我读着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挪”在通往教室的水泥道上,引起路过的我班两个女生的好奇,她俩一个偷偷地从背后掂起脚尖瞟,一个在前弯腰转头瞅。那专注的眼神让我眼前一亮:我不就是最好的范例吗?从那以后,教语文的我每天就利用早读、课间、午间、晚学后拿着书见缝插地读。起初,并没引起学生特别的注意,不知从何时起,几个喜欢阅读的学生竟也捧上“大部头”,在我面前晃,不时问我这个字怎么念,那个词什么意思。再后来,近一半的学生都有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兴趣就这样不知不觉形成了。实践告诉我: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

三、多管齐下,营造拓展性阅读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拓展延伸阅读的行列,刚开学我就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行文流畅,耳熟能详的名家大作,大肆宣传广泛开展拓展阅读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开展拓展性阅读是将是自己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根据高年级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传记、小说、美文、科普等名篇名著。坚持实行每天推荐一句格言,每周推荐一首古诗,每月推荐一本好书的制度。同时,积极筹建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与同学交流共享,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周边的书店、学校的局域网,让浓郁的书香“沁”入学生心脾。我还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这学期,我们班学生通过邮局订了近800元的各种读物,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除此之外,在切实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的基础上,我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每天午间1:30到1:50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文欣赏,诵读经典的诗篇、散文、小说、故事。这样多管齐下,充分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

四、加强指导,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

兴趣激发了,氛围营造了,也有书读了,如果学生就这样去读书,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是盲目的,要想真正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还需加强指导。可以说阅读指导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将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在拓展阅读的指导上,我采用了两种途径:一种是进行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即每学完一篇课文,不是补充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去读,就是补充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学完《生命的林子》(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0课)我向学生推荐了牛志刚的诗歌《生命的林子》;学完《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9课),我鼓励学生去读一读《高士其——卓越科普作家》;教完《钱学森》(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19课),我为学生补充了当时的 ……此处隐藏2403个字……们自由朗读课文即可获得。第二个问题我要求在自己勾画的做批注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出示同学们找到的关键句子,板书下揭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词语,板书下学生表达中用的好词,一方面可帮助学生直观地积累,另一方面可激励学生积极地表达。交流中,我会安排学生结合理解有声有色地朗读,通过读好自己找到的关键词句突出人物品质。

诺贝尔说课稿4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网上诺贝尔》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的内容。它以前面学过的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超链接等知识为基础,为本节信息搜索进行实际应用做好准备。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本节课的特点,本课要达到以下3方面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搜索引擎的简单工作原理;

2、对“关键词”的认识和理解;

3、认识搜索引擎的作用和价值。

2.技能目标:

1、学会使用关键词进行资料信息的获取;

2、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对关键词进行简单的选择和提炼。

3. 情感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巨大贡献,感悟科学家对祖国的挚热情怀,体味科技为国、知识就是力量的重大意义。了解家乡名人在科学界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2、纠正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正解使用网络可以对我们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3.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去查找所需的信息。信息的获取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而搜索引擎是查找信息、获取信息的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我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关键。

4.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关键词”。关键词的提取时候正确,是决定搜索是否成功的关键。认知程度不同,尤其是语文水平的差异,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明显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时,学生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信息的搜索,初步具备了运用信息搜索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刚从小学迈入初中的学生的先备知识各有千秋,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不同,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学生可能只用五分钟就完成,而另一些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学生尚未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习惯于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养成了事事依赖老师的习惯。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以境激趣---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玩学结合体验成功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 两位名人图片

师:你知道他们有获得过什么奖项?

生:引出诺贝尔奖!

师:那你对诺贝尔奖了解多少?

师:现在我想了解一下诺贝尔奖,该怎么办呢?

生:上百度搜索

师:只能上百度搜索吗?

生:谷歌、搜狗……

师:对,我们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引擎搜索资料。

2、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完成任务表

3、巩固与拓展

过关斩将

五、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示题目的目的是:(1)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2)流戏里的内容涉及到生活、学科,让学生明白网络不单单是让我们玩乐(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学科学习提供帮助。这也是我这堂课的目标。

诺贝尔说课稿5

文本也用较长的篇幅描写了这一内容,这应该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听了赵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有这样几点感受:

一、目标清晰过程简约

康德说过“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同样没有目标的指引,我们的教学没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听了赵老师的刚才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共有三个: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历程。

3、体会诺贝尔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精神。目标的制定非常清晰而简洁的,也是较全面的,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有知识纬度的,又有情感、价值观纬度的。

在目标的指引下,赵老师在教学重点段落时设计了两大板块,一研读第二段,概括诺贝尔在研制炸药过程中主要经历了那几个过程?这一板块实现了教学目标2。二悟读第二段,交流感受深刻的地方,实现目标1和3。我觉得赵老师用简约的设计代替了繁琐的分析,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潜心汇文,在交流朗读中倾吐感受,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关注细节体悟深刻

过程简约并不是说可以简单,可以肤浅。如果说文字是有温度的,那么我觉得标点是有个性的。在教学中,赵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文字,更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特别是文章的第8、9自然段,多处运用了感叹号。教师引导学生去细细地品味,走入一定的语文情境去涵咏、体悟,感悟标点符号丰富的内涵,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人物起起落落的情感跌宕,为学生读好课文酝酿了感情。

但我也有几点想法与赵老师探讨:

建议:

1、文章只是具体详尽的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而前面几个过程写得较简略,也留下了一些空白之处。比如课文第六自然段,面对实验室被炸毁,弟弟炸死,父亲炸残,此时,亲朋好友会说些什么?诺贝尔心里会想些什么?我想,诺贝尔虽然是个科学家,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利用文本的空白之处,展开想象,在想象中经历一次心理波折,从而更深刻的感悟人物的执着精神。

2、任何一情感的抒发,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语境。在教学中,赵老师已经关注到了标点符号,但如何让学生更牢地掌握比运用这一技巧,我想课文的8、9自然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抓手。在这两段中,多处地方运用了感叹号,那是不是所有的感叹号都表达了同一种情感呢?答案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语境来深刻地体会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从而为读好这一段话打好基础。

《诺贝尔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