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中学作文合集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作文 篇1
一、 指导思想
积极响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变单纯“作业式”的写作为“人文性”的创作,抒性灵,创感悟,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写作兴趣。
二、 改革目标
(一)练笔与积累(小作文)
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摘抄名言警句,或写感悟式的笔记,不拘题材和体裁,每周不少于2篇。教师不定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班际交流。日积月累,形成习惯,为学生日后的创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创作与交流(大作文)
依据语文教材单元特点选定文题,在单元教学初期为学生给定写作目标,引导学生围绕文题、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去观察、感悟、积累素材,探究习作技巧、手法。单元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克服为文而造文的弊端。教师在精改详批的基础上,在学生中广泛地进行写作经验交流。以此鼓励学生创作,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三、 具体措施
1、每次习作在每班选出一等奖作文5篇,由各年级备课组负责展出,供同学观摩、品赏;选出二等奖作文10篇、三等奖作文15篇,将学生名单按年级张榜公布,定期将学生佳作按年级编印成册,出《汝珍文苑》系列学生作品集,或推荐佳作刊登于校报或选送其他各级报刊发表。
2.成立“汝珍文学社”,培养文学新秀,树起领头旗帜。举办习作讲座,力争作文理性化,人文化。
3.开展读书活动,不断陶冶性灵、扩展知识面。定期观看影视名作,不断为学生提供名家营养。组织“手抄报”评比活动,交流新作,展示探究成果。
中学作文 篇2
凤和中学坐落在潮州市潮安市凤塘镇的一个美丽的村落内。占地面积的约两千平方米。校园周围都是居民区及一些小工厂,还有一些沿街商铺。
走近这个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黑色的屏风,屏风上写着“凤和中学欢迎你”几个大字,屏风旁边种着几棵美丽的夹竹桃,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树上总是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紫色的,粉色的……每天早晨踏进校园的时候,总能闻到淡淡的花香。夹竹桃的的后面是多媒体功能楼,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及实验道具。多媒体功能楼后面就是我们第一幢教学楼,那是初三级师哥师姐学习奋斗的乐园,每一次走近校园,听到的总是朗朗的读书声。第一幢教学楼后面就是第二幢教学楼,这栋教学楼共有五层,外围就像一层绿茵茵的草地。每层楼的.教室都是一模一样的。最后面的一幢——宿舍楼,那是每一个祖国园丁休息的地方,宿舍楼的一楼是食堂,那是老师们在上课之余吃饭的,宿舍楼的左边则是一个小型的篮球场,及一些乒乓球桌,可以供学生和教师课余时间运动和放松。操场则是我们整座校园的左边,操场的边缘有一些守卫操场的战士——树,宣传栏则在树的前方。放学时总看到许多同学在树下乘凉看书,或是看看宣传栏。还有的学生在操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场面热闹非凡。操场正面的墙上还刻着“生命在于运动,成功在于拼搏”,仿佛激励着同学们不畏困难,勇于拼搏——为自己的青春努力奋斗,洒下拼搏的汗水,成功的汗水……
这就是我们要一起度过三年时光的地方——美丽的凤和中学!
中学作文 篇3
综观中学作文的题型,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1、考查的重点放在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
由于近年来各方面都强调素质教育,各省区的中考作文的重点亦作了重新定位,加强了题目的内涵、容量、和适度干扰。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分析审题能力,在处理这些题目时就会遇到障碍。
如云南省1991年的考题:
题目:我是这样确定志愿的
先读下面一段话,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上海知识青年马嘉从云南阿佤山考入南方大学。1984年7月大学毕业时,因学习成绩优异,学校安排他留校任教;同学劝他回上海工作,他却毅然回到阿佤山寨。他说,阿佤人民是我的亲人,阿佤山就是我可爱的家乡;阿佤人民哺育了我,我要把一生献给阿佤人民!
读了上面马嘉的事迹,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每个初中毕业生都要确定自己初中毕业后的志愿,你的志愿是什么呢?写一篇以记叙为主、叙议结合的作文,谈谈你确定志愿的经过。要求书写清晰,不少于600字。
初看起来本题给了材料,其实这只是个引子,实际重点在后面,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如果不仔细分析贸然以为是写一篇评论或读后感就大错特错了。
象这样的题目还有许多,如河南98年考题:
题目: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1〕据调查,不少中学生不大懂得关心父母,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很少为父母或其他长辈做些什么……
〔材料2〕12岁的女孩李根有一位身患重病的聋哑父亲,他夜里常犯病咯血。为了伺候父亲打针吃药,李根每晚临睡前把一根尼龙绳的一头系在父亲的床头上,另一头系住自己的脚腕,这样,父亲犯病时就可以拽动绳子叫醒她。
(1)上面两则材料,反映了当代青少年对待长辈的两种不同感情和作法。根据材料的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见所闻,选取一两件具体事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要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2)根据上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五六百字的议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题目自拟。
以上两题,任选一题。
这里给了两则材料,要求两种文体选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分析材料,选定体裁、主题,提炼概括素材,确实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2、题型逐渐发展成以给材料型为主。
我们统计了收集到的几十个省区近三年来的中考文题,命题型作文仅三、五篇,其余全为不同形式的给材料作文。因为给材料这种形式考察信度较高,学生很难押题,也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试题样式。
从目前发展看,所给的材料越来越复杂,对学生分析提炼方面的功能要求较高,题中的要求也有一些变化。如下面几例:
(1)题目:根据以下几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夹叙夹议的作文。(不少于500字)(西安)
①某地新修环城路旁新植行道树(为引进名贵树种),可不久一段路上的几十棵树“均遭不幸”:被压弯、被踏倒,有的被拦腰折断……
②报载某地新辟广场绿地修了批造型别致的低照灯,一夜间被毁坏殆尽……
③走进某新建小区,被整洁的楼宇、葱郁的绿地和干净的小道所吸引……只见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拿着剥掉的冰糕纸。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向路边垃圾桶……
④西安市市长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时,号召全市人民努力保护“生存空间”、“把环境优美的新西安带到21世纪”。
给出的材料多达四条。选题、立意都要自己从中提炼。难度相对较大。
(2)题目: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作文要求。(山西)
我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访问某位登山专家。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
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
“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我怀疑地问。
“往山顶走,固然可能风雨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爆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要求:
①如果让你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的话,请您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超过20个字)
②概括地写出一个能证明你文章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不超过40个字)
③写出一个能证明你文章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都可,不必写作者和出处)。
这也是一则较特殊的题。题中给定材料后并不要求你成文,只要求你写中心论点,提出事实和理论论据即可。
(3)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吉林)
人在困难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心里总是很感激。但我们容易忽视事件的另一面;帮助他的人,也会感到快慰。
不是吗?看到素不相识的人拉车上坡,你不假思索的上前帮他推一把,这种帮助是真诚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你付出劳动和汗水,得一辈子他人的感激。这时你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考虑拉车人能回报你什么,你和拉车人共同沉浸在真诚、友好、温暖的氛围中。你甚至会想,没有拉车的人,你独自无法创造这种美好的感受,那是一种称不上崇高但却让你自豪的滋味。
所以,当你遇到困难时,请不要简单地认为,寻求帮助只会给人带来麻烦。有人真诚地帮助你,期望得到你的合作,期望和你一起去体会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
请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受人帮助或帮助他人的往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以记叙为主,适当地议论、抒情。不能写成诗歌。
④不少于600字。
这道作文题所给定的材料是一段启示性文字,可供立意时参考。
中学作文 篇4
在萧瑟的秋风中,大多数植物选择放弃抵抗,它们抛弃自己的叶片,蜷缩着,躲避着,生怕秋风卷走它们最后的生机,但是,桂花树却迎着秋风傲然挺立,花开得如阳光般明亮,如星星般繁多,如火焰般热烈。
农村人几乎都约好了似的,都喜爱栽桂花,他们看中的或许是它的清香与悦目。他们喜欢把桂花树栽在家门口。每当日薄西山时,他们端着一杯酝酿着清香的桂花茶,嗅着飘来的花香,借此抵挡着秋天的萧瑟。他们也是好客的,有客人来家中作客,他们就会拿出杯子,撒上一小撮桂花,提起刚烧沸的开水,高高地淋入杯子,等水满三分二左右时,收住壶,放下壶,然后为杯子盖上盖子,双手端起泡杯子,递给客人。过一会儿,揭开盖子,花香如泉涌般喷出。
奶奶家门口就种了一株桂花树。
秋天,当萧瑟的秋风刮过田坎,刮过屋顶,它就会逐渐展露出独属于它的风采。天气再度转凉,在它身上,却开出了星星点点的黄的发亮的娇小的桂花,犹如初生的婴儿般脆弱,仿佛一触既落。到深秋,它已经开得灿烂了,开得迷人了,开得秾丽了,满树满树的,一窜连着一窜,簇拥着,珠光宝气样;刮风时,枝叶摇晃,满院生机,馨香飘万里。
我喜欢桂花,奶奶喜欢我,所以每当我来到奶奶家,奶奶总会像个小孩子似的,欢愉地,从屋里搬来一张椅子,伸手折下一枝递给我。我接过奶奶手中的桂花,凑近鼻头贪婪的嗅。我伸手把桂花从枝上摘下,握在手中,如同握着婴儿的小手,把手中的桂花拿到厨房,直接把桂花投入奶奶已经煮好的沸水,盖上锅盖,不久,再打开锅盖,顿时,小小的厨房中,花香混合着水气,四溢开来。
晚秋了,树上的桂花也稀稀疏疏了起来,香气也渐渐淡远了起来。“怎么,这桂花就这样远走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奶奶时,奶奶总是会告诉我,“没有,来年的秋天又会来临。” 于是,我的心中埋下一个个想望。
如今,我和父母在城里生活,穿行于小区小道,沐浴着秋风的桂花馨香,我常常会想起“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家取次生”“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这样的诗句。
秋风从它身上夺取一抹抹清香,零落在地,馥郁的香气如同雾气升腾。香气沁入风中,渐渐地清淡了起来,但是,处处留香,走入其中,犹如置身仙境。鸟儿也被吸引来了,落在桂花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犹如在为桂花唱赞歌,但是它们不会在树上筑巢,这是为什么呢?怕是会污秽了花树了吧!